“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根据相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领导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之一,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委常委会专题讨论,确定了实施方案;党委宣传部要和相关部门、学院协调一致,从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及教学过程等各个环节保证教学顺利实施。
二、教学内容
依据省教育厅转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确立教学主题,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国际形势以及热点问题解读等,教学形式包括:专题报告;校院组织的相关讲座;根据教材与专题网络进行相关内容学习、专题讨论、辅导员组织的主题班会;“形势与政策”专题暑期社会实践等。
三、教学组织
1.分工协作
课程实施由宣传部、教务处、通识教育学院、各学院、团委等部门共同完成。宣传部每学期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有关文件精神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专题;教务处负责将教学任务列入学校年度教学计划之中并下达给通识教育学院和各相关学院;通识教育学院负责组织教学人员;团委负责暑期社会实践等实践学习内容;各学院负责教学组织及成绩登录。
2.学时安排
“形势与政策”课计1个学分,全年教学安排共16学时。听取学校组织的专题报告,每次计2学时;参加学院组织的相关讲座,每次计1学时;根据专题进行相关内容学习、专题讨论、主题班会等,每次计1学时;参加“形势与政策”专题暑期社会实践,计3—6学时。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上述4种教学形式,学时达到16学时,可获得学分。
3.师资队伍
主讲教师采用专兼职结合的方式组成,在全校党群部门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党总支负责人、辅导员以及校外专家中遴选主讲教师,按三个专题成立专题教学团队。
4.集体备课
由党委宣传部和通识教育学院牵头,每学期期初专门召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备课会,确定教学内容,制订教学方案。由专题教学团队负责就专题的主要内容和授课要点进行讲解,并在开课后组织示范教学观摩,帮助主讲教师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消化理解专题内容,精心做好二次备课。
5.实施教学
各学院根据每年“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求,制订教学安排计划,确定课堂教学的时间、地点及专题,由通识教育学院统一安排主讲教师后,再下发学院与主讲教师的教学任务。
6.社会实践
将“形势与政策”课专题纳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统筹考虑,与校团委组织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社会实践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专题调研活动,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推向实践,以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
7.课程考核
学生每年需提交《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活动记录表》与课程作业,以此作为考核依据。各学院在第五学期将前两年的平均成绩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最终成绩录入学校教务管理系统。
8.档案保存
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成绩凭证由各学院负责存档。
2017年5月17日
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转发《2017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