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际成效——2018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暨师资培训会在南京召开

时间:2018-07-20浏览:936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学习领会2018版高校思政课新教材精神,扎实做好思政课的教学工作,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于7月18日在南京召开思政课教学研讨暨师资培训会。出席会议的有校长崔新有,副校长兰亚明、王玮,学校宣传部、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学工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负责人,以及全省办学系统的思政课骨干教师与辅导员近8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科处处长张晓主持。

校长崔新有在讲话中指出,如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好,包括非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如何使学生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确立坚定的信念和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人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崔校长就如何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从组织制度上着手,解决好师资数量、职称结构、政治素质、教育培训等一系列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和促进省、市县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规范化建设。二是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思政课育人效果不理想的关键在于缺乏对社会实际的了解,缺乏对鲜活事实的剖析,缺乏说服力和针对性、有效性。解决思政课有效性的关键是调查研究,不能光局限于教科书参考书,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民间深入一线,深入工矿企业,深入社区农村进行调研,了解国情民情社情,了解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变迁,获取第一手生动素材充实教学内容,有了大量第一手鲜活的、有说服力的教学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真信、真思考、真用,才能真正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要切实提高教学能力。所有知识,要想灌输给学生、传播给学生,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第一位的。要注意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把道理原理方法讲清楚、讲透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信念信仰和思维方式。提高教学能力,培训、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深入调研,都是很重要的方面,而自我的训练和提高也很重要。要有自己的情感投入和时间精力投入,投入到位了,教学能力自然而然就会逐步提高。四是要切实提高研究能力。五是要切实真信真讲。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真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坚定信念,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坚定信念,你才会有真情实感,你讲出来的东西,学生才会愿意接受,才会有真信。再就是讲真问题,不回避矛盾。要通过案例把问题矛盾说清楚,为什么会存在?怎么去解决它?这叫讲真问题。讲真问题关键是怎么讲,讲真问题时必须带着“真信”和“真情”去讲,从正面去分析和引导,就不会偏离方向。

副校长兰亚明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以后,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学与科研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思政课老师在教学科研上施展才华提供了大舞台,为思政课教师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良好的机遇。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又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做好思政课教学工作,要转变教学的话语方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传递思政课内容。要使课程活起来,提高学生的抬头率,激活学生的思维。要史论结合,要加强案例教学,通过信息化手段,讨论式、辩论式研讨,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获得感。要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有用方法。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把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行为培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良好品质和科学思维方法,为学生安身立命、创业立业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院史灿方院长就思政课教学基本原则、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纪律、教学学术研究等有关问题做了具体阐述。学科处张晓处长从课程设置、课程建设、课程思政、课程改革四个方面介绍了我校新形势下思政课建设的具体措施。教务处姜春艳副处长就2018年秋学期思政课教学与教务管理提出了基本要求及相应举措。马克思主义学院德育部汪莉丽、张玉兰和陆洋老师分别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三门课程的新教材进行了解读和辅导。  

(王志飞\文  周升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