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中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东校区411会议室召开本学期《形势与政策》专题备课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史灿方主持,各学院相关任课教师参加了会议。
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主要围绕“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问题”、“港澳台及周边外交问题”、“国际关系问题”三个部分展开教学。会上,高杨、汪莉丽、袁寿荣三位老师分别就这三个部分为各位老师作了教学要点的梳理和经验的分享。高杨老师在讲解国内部分的“五四运动”时,建议老师们转变教学模式,从传统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改为“怎么样、为什么、是什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参与感,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汪莉丽老师讲到,“港澳台及周边外交问题”部分可将台湾“九合一”选举与两岸关系走势作为重点,另外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发展问题、历史认知与领土争端问题也应做详细讲授。袁寿荣老师建议在讲解国际关系问题部分时,既要熟知理论与政策,又要把握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倡议、“中东局势变化”等热点问题,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三位老师的现场教学思路清晰、精辟深入,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丰富案例数据,娓娓道来,说服力和感染力强。
史灿方院长作了讲话。他对三位老师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教学安排要合理。各学院应根据本院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排课,合理分配教学任务。二是教学行为要规范。各位授课教师应认真备课,严谨教学,把握授课方向,吃准教学大纲,按照学校要求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三是要注重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备课会和公开课都是学校为老师提供的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在此基础上,各位老师应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多思考,多实践,平时按照精品化课程的要求进行授课,注重讲解过程的流畅性、针对性、吸引力,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四是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高水平的教师必然离不开深入的教学研究。老师们应学会从所授课程中寻找素材和切入点,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为教学服务。
本次集体备课会现场气氛热烈,交流互动频繁,有利于教师形成清晰的授课思路和高质量的教学方案,对学校思政理论课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文:李欢欢 图:王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