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提灯引路 赋能队伍成长——我校宣传队伍培训开班暨专家首场讲座举行

时间:2024-05-17浏览:457

为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学校新闻宣传工作质效,自5月起,我校面向宣传队伍开展系列专项培训。5月10日下午,首场新闻写作专题讲座在定淮门校区2楼报告厅举行,讲座特邀乡村干部报总编辑,曾任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部主任、《思想周刊》主编,中国江苏网副总编辑、新华传媒智库主任等职,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翟慎良总编精彩授课。党委常委、副校长罗逾兰主持培训并讲话。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宣传工作负责人、各单位遴选参加培训的60余名通讯员和踊跃报名聆听讲座的教师共160余人参加讲座培训会,报告厅现场座无虚席。

罗逾兰充分肯定了各单位对宣传工作的重视和积极推进宣传队伍建设的努力。对于办好此次培训,她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不断深化对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紧迫感。不能片面地认为宣传工作就是一种事后的总结提炼拔高,而是要将其扎根于扎实的工作中,完整呈现宣传对象工作的目标、过程、效果、反思等,服务于单位的内涵建设和改革发展,实现新闻宣传与发展建设的同向同行,完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要提升学校宣传队伍水平、加强学校宣传队伍建设,促使新闻宣传工作者转变思维方式、紧跟发展步伐,让江苏开大的“酒香”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个人心,飘向扎根服务的江苏大地。二是不断增强宣传工作者的能力素质,要有“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拼搏感。宣传工作者要通过培训,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在高水平开放大学的建设进程中用脚去丈量,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提升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新闻敏感性,笔耕不辍积极创作富有引领力、感染力和凝聚力的宣传作品,为个人成长发展赋能添翼、为学校工作增色添彩。三是不断修炼守正踏实的工作作风,要有“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个脚步都算数”的责任感。希望大家“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一步一个脚印地参与学习,遵守学习纪律,强化机关和学院的协同协作,在实践历练中感悟成长,守好价值导向之正、创好宣传形式之新,促进采、写、编、拍、摄、修“全链条”业务的全方位提升,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收获满满的成长感和成就感。

翟慎良以《让我们都成为“做题家”——关于新闻标题制作的几点体会》为题作报告,结合20余年来一线新闻工作经验,以“稿看一个题儿”的俗语诠释一个好标题成为好新闻“点睛”之笔的重要性,即会提升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范例分析、理论阐释、实践指引等角度,为大家倾囊相授“送真经”。他以六个“善”,即新闻工作者要善育新闻嗅觉、善走泥泞之路、善作中观选题、善用众筹思维、善做思考的笔、善下绣花功夫,做到重大题材与本地资源的结合,地方元素与全国影响的结合,中心工作与基层实践的结合,道出了新闻写作的真谛。报告中以人物报道标题为例,指出好的标题要凸显人物特点、体现巧思创意、形成具体意象。他贡献出7条新媒体主编标题制作的“私家锦囊”,即突出最硬信息、显示特殊人物、生辉创造共情、题文巧妙契合、打破“信息茧房”、实践检验修正、拒绝当“标题党”;分享了时政新闻公众号“侠客岛”的标题写作技巧;就中国新闻奖获奖专题的优秀标题进行了专项评讲。翟慎良的名师讲座,为我校宣传工作者们阐明了思路、增强了信心。

本轮培训将从5月持续到7月,采用专家讲座+现场实践、分组研讨+实战演练、导师辅导+专题释疑、系统提升+专项进阶等多种形式。通讯员被分为四个组,每组配备召集人和导师,每次专题学习后开展针对性的实战演练和辅导。专家讲座环节,学校将邀请“大先生”进行名家指点;分组研讨、实战演练环节,学校将安排熟悉校情校史的导师进行改稿辅导,引导学员们在实践历练中感悟成长,强化机关和学院间的协同合作。5-6月的专题培训主要围绕新闻写作、公文撰写、新媒体产品创作和调研报告撰写等4个专题展开。四个专题培训后,学校将遴选优秀学员参加7月份的集中封闭式进阶培训。

(文:丁苏怡 图:王济宇 审核:杨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