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期,环境生态学院组织重点实践团队,奔赴南京、扬州、涟水等地,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聚焦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公益服务等,在学习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在体验中思考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在实践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7月7日下午,学院党总支书记段英、副书记杨丹、学工办副主任陈涛涛、辅导员、党员教师代表以及实践团成员参观大运河法治文化园,了解扬派盆景的历史,学习制作扬派盆景,非遗走进学生,专业融入实践,传承匠心精神。
走近非遗 美育浸润
扬派盆景始于唐朝,发展与宋元,成熟与明清,是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之一,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2008年,扬州盆景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解保护非遗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法治文化园,实践团队成员拜访了扬派盆景非遗传人李兰华老师。大家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文化体验之旅。“层次分明,严整平稳”的风格,“一寸三弯,独步天工”的技艺,深深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以几案可置者为佳”的扬派盆景生动地诠释了“小小世界、千变万化”的鬼斧神工。“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了解到一个盆景从选材、酝酿、构图到制作、养护需要一代又一代匠人的时间、精力、经验等沉淀,团队成员更是肃然起敬。这些鲜活的艺术品背后,是匠人艺术的坚守和文化的热爱。

坚守匠心 非遗传承
参观结束后,跟随李老师来到了她的盆景工作室,进一步学习扬派盆景的历史和工艺。李老师分享了自己接触扬派盆景的契机和感悟,讲述了扬派盆景的历史演变、发展进程、制作工艺、保护传承等,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扬派盆景特点,将自然界的植物和石块等材料浓缩于盆钵之中,展现出“诗、书、画、技”为一体的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经典文化意象。李老师详细介绍了扬派盆景的制作工序,剪扎棕法独特技艺,以“计无寸直”为原理,以扎为主,以剪为辅,景顺其自然,雄秀相兼,神形兼备。团队成员对扬派盆景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更深的感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起更高的自信和自觉。

弘扬非遗 专业实践
制作盆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学习完理论知识,实践团成员们挑选植物,动手打造“独树一帜”的盆景。同学们回忆知识,端详植物;根据植株形态,构想造型;尝试用不同型号的铝丝缠绕植物枝干。李老师不厌其烦地叮嘱同学们,注意主干造型的传统蟠扎和多余修剪,枝片造型的位置、角度、形态等。同学们与李老师积极沟通交流,询问尝试修改,运用风景园林设计、园林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作力,在逐渐掌握技法的加持下,一盆盆气质和神韵俱佳的盆景出炉了。大家体会到了制作盆景的不易,需要极强的耐心、细心、精心,需要耐得住寂寞的热爱和坚守,希望能更加深入系统地学习好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坚守的火花碰撞下,有机会成长为一名传承人。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扬派盆景更是将扬州千年艺术史浓缩浸润于方寸之间。经过这次的学习实践,同学们了解到扬派盆景深厚的非遗内涵和精神内核,激发同学们的传承意识和保护意识,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发扬工匠精神,将专业融入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以青年之力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图/文:环境生态学院团总支,审核:杨丹,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