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上午,在定淮门校区八楼会议室,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求是求正·立德铸魂”报告会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集体备课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耿焕同出席并讲话,会议特邀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管新华教授作专题报告,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专兼职授课教师线上线下同步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处和资源建设中心提供技术支持。会议由院长季海菊主持。
会议集体学习了《教育部办公厅开展2024—2025学年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提升行动》的通知精神,对思政课课堂教学提升任务作出明确要求。
耿焕同从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思政课集体备课的必要性和高质量开展思政课集体备课三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并提出三点工作要求:一是强化系统观念。把握课堂教学全流程各要素和各环节间的协同性和差异性,整体性推进教学实施;二是突出问题导向。积极回应学生关切,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合作探究,推进教研成果反哺教学实践;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围绕学情、内容和方法做到常备常新,强化数智赋能,以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耿焕同结合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及工作实际指出,本次备课会紧扣主题主线、坚持教研相长,对教师们用心用情用力打造学生真心喜爱、入脑入心的思政课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主讲嘉宾管新华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史党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获得弘爱精英教师奖等十余项奖项,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社科基金十余项研究课题。连续四年获得本科教学质量一等奖。他以“课程教材解读和教学内容处理”为题作专题报告,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材目录切入,以“理论背后的思想——思想之中的战略——战略之中蕴含的智慧”为脉络,用丰富的教学案例,重点阐释了课程的逻辑主线、行动方案、哲理启示和整体结构。他认为,上好思政课,要在“清、亲、轻”上下功夫,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能运用,真正学知识、增常识、长见识、强认识。要理清教材的内容,将课程讲清楚;关注学生需求,有针对性授课,将课程讲亲切;讲究方式方法,将课程讲轻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负责人周升普结合本学期教学工作安排,就开展集体备课会的目标任务与重要意义,提出要强化集体意识,构建教研共同体,共享优质备课资源,提升教学成效。
本次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研部承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创新研究中心协办。负责人刘西诺提出,教研部及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为线上线下授课教师提供更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希望老师们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真正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据悉,截至目前,本学期思政课选课人次为17.23万人次,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有2.4万学生,220位课程导师。本次会议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与会教师表示受益匪浅,一致表示将紧紧围绕“八个统一”要求,把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成就融入教学,不断提升课堂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让学生愿意来、坐得住、有收获。今后,学院将进一步丰富资源供给,强化集体备课,加大听课指导,切实提升课程育人质量,展现新形势下思政课建设的新气象新作为。




(文/图:施琪/宣传部 审核:季海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