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师生热切关注2025年全国两会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3-10   浏览次数:501

3月4日、3月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分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江苏开大办学体系的师生深受鼓舞,带着热切关注的目光,通过多种渠道关注两会动态、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并结合自身工作和学习经历畅谈心得体会。


校党委书记  荆晅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落地实施的开局之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意义非凡、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工作给予肯定,希望江苏落实好挑大梁的责任。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建成高水平开放大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江苏开放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提质升级,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上来。持续深化党建“333”工作机制,坚定践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办学宗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和群众关切,加快打造社会教育和老年教育发展创新高地;紧紧围绕服务江苏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在推动产业创新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服务好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建设需求,办好“江苏人民的大学”。

党委副书记、校长  丁荣余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饱含着对江苏的关心关怀和殷切希望,我们备受鼓舞、满怀信心;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做好教育工作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李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传递了信心和力量。

作为江苏人民的大学,学校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扎根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领域和赛道,着力推进终身教育的泛在可及,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高质量的终身教育服务。加快推进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和老年教育一体融合发展,紧跟科技与产业变化,着眼于满足江苏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提升的需求,大力推进产教研融合、校企地合作,推进开放教育、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融会贯通,培育适应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质应用型人才。抢抓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机遇,创新数智应用模式,加快推动数智化赋能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推进数智创新型大学建设提质增效,为江苏教育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

吴中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王炯

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我们深受振奋与鼓舞,同时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紧跟两会动态,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特别是关于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部署,以终身教育之力,为两会献礼。一是聚焦“教育公平”,利用开放大学体系,整合资源,为农村、偏远地区及老年群体提供灵活多样的“送教上门”服务,打破时空界限;二是聚焦“技能提升”,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和个人发展需求,开设实用课程,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三是聚焦“学习型社会”,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终身学习平台,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添砖加瓦。

东台开放大学原党总支书记、校长 虞静东

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对我们做好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命题。江苏开放大学仅继续教育在籍学生就达16.2万人,做好这么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基层开放大学,我们将聚焦开放大学面向社会的办学定位,立足家庭、单位、学校三位一体的成人教育特点,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相结合,通过构建“思政学习全面覆盖”工作体系、发挥“思政学习党建引领”示范作用、开展“思政引领岗位锤炼”评比活动、打造“思政学习亲子共读”家教联盟等,积极营造思政学习新生态,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

发展规划处处长、环境生态学院院长 唐荣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务实奋进、鼓舞人心,凝聚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25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将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引,围绕“江苏人民的大学”办学定位,以“数智创新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全面完善协同机制和共享机制,有效统筹社会各界资源,探索部署“人工智能+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办学体系提质创优,助力全面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

社会教育处处长 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主任 张璇

社会教育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是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理应在教育强国建设和公民科技素养提升及AI普及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教育应强化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自觉,把握服务全民、融入人民生活的特征,发挥其“社会动员”的力量,紧跟人口结构变化、产业升级趋势和民生热点焦点,激发全社会参与教育的责任,以促进体系互动建构的方式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不断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坚持“数字赋能”,升级“江苏学习在线”平台,打造AI智能导学、虚拟现实课堂等新场景;坚持“需求导向”,动态优化服务供给,深化“智慧助老”行动,开发人工智能、绿色经济等领域培训项目。

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 王小军

全国两会吹响了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在肩、责任如山。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聚焦学院人工智能、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等优势专业,在智能装备、智改数转等关键领域深耕细作,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创新沃土。深化产教融合,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在教书育人和科技赋能现代化产业发展中,培养有工程实践能力、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优秀创新人才,推动多年积累的科研势能转化为服务省域重大需求的强劲动能。同时,以“步履坚实”的攻坚魄力深化改革,构建支撑产业学院的新机制和创新体系,让更多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助力数智创新型大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外国语学院院长 孙雁冰

文化出海不仅是提升文化产业经济价值的重要引擎,更是中华文明现代性转化的全球实践。通过数字赋能、IP创新和国际合作,我国正以文化为支点,构建文明对话新格局。在这一背景下,外国语学院应主动求变、随机应变,自觉肩负起三重使命:一是发挥语言在文化出海中的翻译与传播枢纽作用。通过跨文化阐释,将典型性文化符号转化为全球可理解的叙事,推动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融进去”。二是以文化出海驱动语言学科转型与升级,优化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模式。聚焦全球化传播难题,推动“外语+文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文化出海提供人才支撑。三是探索双向赋能新模式,融合数字人文、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通过深化国际合作,推动从语言工具到文化战略的升级,助力中华文化深度融入国际话语体系。

乡村振兴学院党总支书记 叶海跃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高素质农民是核心力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乡村正成为“新农人”逐梦的热土。“新农人”培育正是乡村振兴学院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学院将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新农人”培养体系。持续优化乡村振兴领域相关专业设置,丰富优质化、精准化、时效化数字教学资源供给,依托“田间课堂”专项行动强化线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合作,构建产教联合体,为协同开展农业领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攻关提供综合性创新平台,促进农业领域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对接;面向返乡创业青年、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开展系列化、专题化、定制化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农人”。

商学院2024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22级跨境电子商务班 李健露

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过去一年取得的发展成就,擘画国家高质量发展蓝图,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韧性与活力。作为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报告中关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的战略部署,令我深受启发。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需深刻领会国家发展战略与政策导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创新思维推动学业进步,以进取精神谋划职业发展,积极投身于国家和社会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地址:南京市江东北路399号 邮政编码:210036 TEL:025-86265300

版权所有©2013-2015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江苏开放大学 苏ICP备05004218号  公安备案号:32010602010069